流浪動物的最後凝視 - 記杜韻飛[生殤像]攝影展


20115月的某個晚上,與眾多好友同行至麗水街一家陶藝店喝茶,夜晚的普洱帶有淡淡的涼意,稍稍減低大吃大喝後的油膩。

忽地一年輕男子大踏步走入店裡,主人熱情邀約坐下喝一杯,男子略為拘謹的表示有事在身,僅為帶走原先掛在牆壁上的攝影而來。此時才有機會仔細端詳牆上照片,將近全開的版面十分乾淨,單色背景中,只有一隻中型犬的頭部影像約莫延伸到胸口,頭部特寫中型犬凝視鏡頭的雙眼,彷彿古典人物肖像畫般的捕捉被攝主角的性格特質和其眼睛所看待的世界,毛茸茸的主角,眼神平靜,但流動著一種將來的靜止;照片下方有些小字,還來不及閱讀,年輕男子在主人首肯後便拿下攝影作品往深黑的夜色走去。

幾個月後,我讀到一篇關於攝影師杜韻飛的文章。

再度看到那毛茸茸的平靜眼神,照片主題為[生殤像]

當初來不及細看的小字寫著[距離安樂死:15.7小時]


作者杜韻飛為自由影像工作者,1998年返國後即投入人文及財經類雜誌擔任攝影相關工作,[生殤像]為其進行中長期攝影計畫之ㄧ,透過古典人物肖像攝影的手法,為台灣各地流浪動物收容所中即將邁向安樂死路途的動物們留下最後的訊息。

作者杜韻飛曾在自身文章[美,是生命的深情:淺談「生殤相」的影像形式]中表示此一系列攝影目的在連結觀者()與被攝角色(動物)的觀點及認知,進而思考自身與其他生命體間的互存關係;「佇立影像前的觀者,一如隱身於後的攝像者,卻是對流浪狗的遭遇了然於心。這正是「生殤相」創作形式的起點,觀者的全知觀點(omniscient point of view)與角色自身的有限觀點之間的落差創造了戲劇張力。」將被攝者以類人化的攝影方式呈現出與觀者近乎同等的水平線,靜默純淨的訊息帶來沉重的衝擊,同為身命體的兩造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美,是生命的深情:淺談「生殤相」的影像形式]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035&page=1)

無聲的動物在安樂死前夕凝視著眼前的鏡頭,也許知道即將來臨的句點,也許不能理解;褐色的米克斯犬看著我,我透過螢幕看著牠的眼睛皮毛耳朵鼻子和肩膀線條,記錄文字顯示這樣的互望已經錯過時鐘滴答聲響。


也許牠寬恕了我們,但我們還有罪要贖。

杜韻飛[生殤像]攝影展及流浪動物相關內容來自商業週刊[流浪狗的生與殤]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3947&p=1

流浪動物問題來自的觀念,動保法規定,進入動物收容所的動物在12天無人認養後,收容所即得以進行安樂死,而台灣近五年來每年有將近10萬隻流浪動物接受安樂死處置。動保團體長期以來推廣寵物植入晶片、以TNR(捕捉Trap、節育Neuter、放養Release)代替撲殺、領養代替購買、宣導寵物節育等方式,致力使人類的四腳好友享有更多的生存權和尊嚴。

動物是沒有聲音,沒有投票權的最大多數;沒有我們的幫助,牠們不可能生存下去。傑洛德˙杜瑞爾Gerald Durrell

Comments